为了从银行骗取贷款,一部分消费者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骗贷方式也是千奇百怪。
日前,宁波余姚的周女士(化名)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一位浙商银行余姚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前两天办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时,她落下了一条围巾,请及时取回。
周女士挺惊讶,表示自己从未在浙商银行办理业务,对这笔贷款更是毫不知情。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听后说可能弄错了,道歉之后便挂断了电话。过后周女士并未把这事放心上,她并不知道,正是这通电话帮助自己规避了一桩冒名骗贷的风险案件。
“整形抽脂”的共同还款人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家住宁波余姚的张先生(化名),以家庭消费需求为由,向浙商银行余姚支行申请了一笔30万元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妻子周女士作为共同还款人。
业务办理过程中,张先生和“妻子周女士”来到支行签字。在核保过程中,余姚支行核保经理徐钦在核对周女士的身份证时,发现其本人相貌与身份证照片显示有较大差异。“即便是和制证拍照时隔很久,人的样貌变化也只会体现在胖瘦和年纪上,五官特征基本不会大变。”在核保岗位上从业多年的徐钦,早已自带“人脸识别”功能。尤其是在年初浙商银行开展“内控保驾、合规护航”专项行动以来,“徐钦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培训和制度强化,绷紧了合规之弦,严防死堵各类操作风险。
面对他提出的疑议,“周女士”坚称证件系其本人。“因为眼睛、鼻子做过微整形,下巴做过抽脂手术,导致相貌和身份证上略有不同。”
“显然这位‘周女士’是做过功课的。”徐钦说。在接下来的核验中,她不仅能准确答出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和生肖等要素信息,甚至对家庭基本情况也有所了解,表面上看几乎再无其他异常。
两个电话里的骗贷真相
细心的核保经理并未放松警惕。按照信贷审批的内控合规要求,徐钦通过征信系统查阅了周女士的信用记录。
“这本身是银行发放贷款前的常规动作,以此作为授信审批的参考。”徐钦说。但因为此前对担保人样貌存疑,他特意留了心眼,还真找到了蛛丝马迹。
看到征信系统中周女士留存的手机号和贷款申请上的并不一致,徐钦便致电过去一探究竟,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考虑到很多人会有两个手机、或是换过号码,如果单刀直入地查验,假如来签字的确是周女士本人,很容易引起尴尬和误会。”徐钦说,“所以我们借用了一条并不存在的围巾来旁敲侧击。”
鉴于周女士在电话中反馈的信息与贷款申请严重不符,浙商银行余姚支行确认此前的配偶签字系他人假冒,遂当即否决了张先生的贷款审批,从而成功堵截了一起冒名骗贷风险案件。
在银行受理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虚假资料、虚假担保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严格审查,这样的骗贷行为就很容易得逞。具体到这桩骗贷案件,如果不是浙商银行的核保经理严格执行了“内控保驾、合规护航”的相关要求,及时发现疑点并查清真相,那么发放的贷款出现风险后,不仅银行本身会遭受损失,还会给无辜的周女士带来麻烦。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核实信息,避免引起客户负面情绪,导致业务流失和形象受损。”徐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