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作为评估全球银行综合实力的权威标尺,这份“2017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显示,中国银行业今年再攀“高峰”,共有126家银行上榜,仅次于美国。其中,四大行均跻身前10,且在前5名中占据3席。
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是综合衡量业务发展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内专家分析,从榜单的变化来看,2004年10强行列中还没有中国银行业的身影,2007年首次进入10强,如今全球一级资本排名前10的银行中已有4家是中国的银行,充分显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
行业地位凸显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内地共有126家银行入围全球1000强银行榜单,比上年增加7家。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10大银行中,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各占据四席,英国和日本则各有一家银行入榜。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2812.62亿美元的一级资本连续第5年位居榜首。位列第2名到第10名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摩根大通、中国银行、美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汇丰控股和三菱UFJ金融集团。
此外,交通银行以903.67亿美元一级资本总额位居第11位,较2016年排名上升2位。这是交通银行连续第4年跻身全球银行前20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易晓 分析,从刚刚出炉的榜单看,前10大银行仍以中美银行为主,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同时,资本指标改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其中,中资银行行业地位进一步凸显。
与上一年相比,前10大银行名单整体保持不变,仅中国农业银行与美国银行排名发生对调。全球前50大银行的一级资本为4.1万亿美元,占全球1000大银行一级资本总额的比重为55%,较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
资本实力持续增强
中资银行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2017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的一大亮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资银行一级资本、总资产在全球1000大银行中的占比分别为23.3%、22.3%,较2015年分别上升0.4个、0.9个百分点。
从资产质量看,中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7%,虽然较2015年上升0.1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球1000大银行平均水平低1.78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除大型银行外,中小银行亦表现抢眼。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排名继续上升,按一级资本排名第28位,较去年提升4位;按总资产排名第30位,较去年提升3位,跻身全球银行30强。特别是,在全球50强银行“成本收入比”指标排名中,兴业银行高居榜首。
此外,浦发银行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全球银行第27位,较去年上升2位,稳居全球银行30强。
城商行排名也显著提升。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分别以一级资本166.27亿美元、89.10亿美元和71.98亿美元,荣登全球银行综合排名第85位、第146位和第175位。其中,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排名均较2016年大幅上升6位。
尤其是,今年又有3家银行首次进入榜单,它们是:广东南海农商行、丹东银行和承德银行,分列第470位、820位和864位。
针对榜单出现的新变化,业内专家认为,这显示出中资银行整体保持了较高的综合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过,榜单同时显示,中资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值得关注。2016年,中资银行税前利润在全球1000大银行中的占比为30.1%,较2015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1.02%,比全球1000大银行平均水平低0.08个百分点。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排名上升的背后,是中资银行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转型步伐加快,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
央行刚刚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我国金融业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事实上,自2012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动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落地以来,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日益强化。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6%、10.91%和10.75%,高于监管要求并基本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显著提升。以兴业银行为例,在没有外源一级资本补充情况下,兴业银行以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资本的重要途径,资本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6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年初的8.43%提高至8.5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9.19%提高至9.23%,继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不仅如此,榜单显示,2016年兴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仅为23.18%,跃居全球50强银行排名榜首。对此,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该行主动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加快“投资型、结算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建设,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该行加大基础建设及业务转型投入,推进网点向智能化、小型化、社区化转变,合理控制成本。数据显示,相比较2010年的32.91%,去年末该行成本收入比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国内银行一流水平。
进入2017年,业内专家分析,受益于资产重定价因素削弱,“营改增”影响降低,以及流动性趋紧使市场利率上行,国内银行业的净息差降幅有限,并有望企稳。盈利方面,在2016年银行业盈利弱复苏的基础上,2017年净利润增速有望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