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创新,健康引领”,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2016、2017年连续两年的活动沿用同一主旨。这不是偷懒,而是因为,中国食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才刚刚开始。
去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部署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次会议上通过、近两个月后公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对中国的农产品种植方向和结构调整,对农产品消费的引导,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对现代食品产业的布局和供给,都给出了权威的指引。未来几年,从农田到餐桌的中国食品全产业链,将因此被重构。
事实上,在供给侧改革酝酿与起始的2016年,中国的食品产业已经开始走出停滞期,当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0986.2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利润总额7247.7亿元,同比增长6.1%。两项增速均比上年明显提高。
改革正未有穷期。例如,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中产阶层的扩大,民众对于便捷的成品、半成品食品的需求,对于其品种多样性的需求,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此次“一号文件”也提出“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正是因为主政者看到了经济社会的变迁大潮推动之下,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意欲推动的供给变革。
如果作更全面的解读,则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时期,更注重增长的质量。与此相应,食品的消费也从此前注重安全、注重“量的满足”的阶段,演进到了要求安全与健康并重,要求符合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的阶段。对食品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是现阶段最重大的机遇与考验。正因如此,从2016年起,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将“供给创新”和“健康引领”确立为一段时期内开展联盟活动的主题,确立为2016年“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评选的隐性主旨。与这一主题相呼应,在过去一年中,七星奖参评企业乃至联盟成员企业,也各自制定出供给侧改革战略并切实执行,最终收获了业绩与口碑。
上月底,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学者、食品行业翘楚齐聚北京,参加第一财经、艺康集团主办的“2017年七星思享汇”,共论“食品安全背后的故事”。其中,主管部门官员提到,中国民众的食品消费已经从“要有”发展到“要好”、“要优”的阶段,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监管部门也从来不仅仅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来进行监管。因此,现实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弥补――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企业也不断提高产品和经营水平。而一位企业代表也表示,他们“以食品安全为先”,希望带给消费者最新鲜、营养、健康的产品。
如同身处一场马拉松,中国食品产业的选手们在供给侧改革的“最初的几公里”――2016年跑出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风向、观众助威等外部环境愈发有利,前方的路也开始明晰。下一段里程,有待他们用脚继续丈量。
(原标题:主题不变 使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