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7期)
继首钢、广州钢铁厂、杭州钢铁厂关闭之后,济南钢铁厂经60个春秋也谢幕了。这些位于首都和各省会城市的钢铁企业都曾经是所在省市的骨干工业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现在说到钢铁,不少人会想到这是“去产能”的一个重点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甚至是一个夕阳产业;是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产业。但我仍要说,钢铁业其实是工业领域的一个常青产业。
钢铁工业转折点:从数量增长型向结构调整型发展
人类社会在2000多年前开始使用铁器替代青铜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里程碑。2000多年来,钢铁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至今长盛不衰。尽管各种新材料不断涌现,尤以“以塑代钢”最为典型,但钢铁作为最重要工业原料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举粮食对于人类生存重要性为例,尽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但粮食仍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物质,人什么时候都要吃饭,今后也仍将如此。同样,钢铁对于工业,犹如粮食之于人类,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但钢铁支撑着整个工业的骨架,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产业门类齐全的大国,钢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今后也将如此。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钢铁工业不需要调整、改造、升级,恰恰相反,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钢铁生产大国后,年产量超过了8亿吨,生产能力超过了11亿吨,比其后的第二、第三、第四,乃至全部钢铁生产国的产量总和还要多,也远远超过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欧洲、美国、前苏联、日本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达到过的产量。而我国吨钢的能耗、物耗、排放及产品品种质量尽管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各钢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对许多钢铁企业而言,粗放经营的特征仍很明显。而且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高的产量,需要及时加以调整改造、去落后产能。压缩产能,降低能耗、物耗,提高品种质量,减少排放,走精品钢材发展之路,才能使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规模产量,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持续增长的需求,那么今后钢铁工业的主要任务是走精品钢材之路,不仅是保持第一大钢铁生产大国,还要建设成世界第一的钢铁强国。在今后一二十年间,不管新兴产业如何快速发展,钢铁工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出口产业。
不管别的国家产业结构如何,以上对钢铁工业的定位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