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医教协同机制,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中西医并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基层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是我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且已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实际上,包括学界在内的各界舆论一致认为,应将其理解为一个复合概念,即其本质上是一个涵盖医药卫生、医疗服务、疾病预防、生命健康、医药产业、全民健身、食药安全等涉及经济社会多领域的复合型工程。其内涵范围涉及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八个方面明确了未来五年间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
健康,这一笼统概念伴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正逐渐走上打造全民大健康战略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全面健康和全面小康甚至可以画上等号。国家领导层也多次有过诸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表述。尤其是,我国经历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同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如此境遇让健康中国的建设显得迫切。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侧面凸显出我国谋划健康中国建设之于人才尤其是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15年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所指出的,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
不难发现,这是从医师执业人数和床户比例进行的量化明确,其目的是要守住医师护士从业规模的底线,以确保基本就医需求的满足,然而,相较于我国医学人才的紧缺,个别就业需求强烈的领域更显突出。以儿科为例,有统计显示,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达4.71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其中,医疗机构每个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执业助理医师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执业助理医师的2.6倍。这无疑揭示了儿科医生资源在儿科就医环节的重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