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晚,央行在《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中表示,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已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需要防范顺周期波动和风险的跨市场传染。
在此情况下,央行表示,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简称“MPA”),防范系统性风险。
对于哪些互联网金融业务会被纳入MPA,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业务规模大、业务复杂程度高、涉及交易对手数量多、从事跨界业务等,或是定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标准。
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MPA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是央行首次提出探索将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MPA。此前,“系统重要性”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对大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过,央行并未说明哪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将会被纳入MPA.
“MPA着眼宏观层面金融稳定。但现在估计只在研究层面,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没有可比性,也不能简单与传统金融体系指标相比。”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何为系统重要性,还需根据不同业态特点,确立相对的衡量指标。
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表示,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对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顿,央行表示,除了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还要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行业及国家标准,制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金融数据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构建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的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退出机制和运行规范;搭建统一、公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平台,构建以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资金托管的机制;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等。
“表表外”或遇严监管
对于哪些互联网金融业务会被纳入MPA,杨涛认为:“(互联网金融纳入MPA),可能主体视角、产品视角都有,并关注跨界风险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