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找投资 开农机 审资源 搞管理 新一代种田大户的“自我修养”
刘瑞春工作的半径越来越短了。
身为一名工龄10余年的农机手,这个中年人曾开着收割机从安徽滁州来安县的老家辐射开来,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和中原腹地都是他的目的地。一年有大半时间,他都开着收割机在中国地图上“画圆”。
最近几年,这个圆越缩越小了。刘瑞春很敏锐地注意到家乡土地上正发生的剧烈震动,大量农村年轻人外流,劳动力结构断档,留守的老人无力耕种,土地抛荒又流转的剧情不断上演。
小有积蓄的他决定改变身份,承包起家乡的土地,成为一名种田大户。
投身这个领域前,刘瑞春信心满满。自己出身农村,从小种地干活,如今无非是承包的土地亩数从两位数涨到了三位数,要做的事应该差不了多少。
很快,这个40岁出头的中年人就摔了跟头。在高标准农田打造的过程中,开回老家的农机跟不上时代了,他的钱包也捉襟见肘。仓储、灌溉、用电、农资使用、人员培训管理,问题更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挑战着这个在田地里长大的农民的思维。
这场发生在土地上的剧烈震动也在催促着他改变、进步。
如今,6年过去,他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工具,利用农村互联网金融,熬过了最难的日子,也彻底从脸朝黄土的农民转型成了新一代种田大户。这是一个新兴的群体――随着土地流转,上亿农民中一部分农资店店主、农机手、有积蓄的农民等正在分化出来。
专注于土地规模化种植领域,向可规模化经营的农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农分期”见证了这个群体的萌发。创始人周建表示,“农分期”想做的就是介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帮助新一代“农场主”成长、蜕变。
被土地流转的趋势推着完成了分流,职业化的人活下来,不顺应潮流的都被市场撵走了
把钱砸进地里之前,刘瑞春其实没想太多。这个留着一头短发身材健硕的农机手只是单纯心疼家乡那一片片抛荒的土地。
那是七八年前的事儿了。每次开着收割机回到老家,他总能看到地里那些弯曲的身影,一群老人还舍不得家里的地,拼命用越来越衰老的身体追赶着农时。前些年农忙时,老人还能打电话叫回子女帮忙,但这几年大城市的工厂管理越来越正规,也没人愿意请十天半个月的假再回老家做农活了。
刘瑞春成了镇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人喊做“刘大胆”的他一口气承包了300亩土地。他心里盘算着,自己作为专业的农机手,不仅有技术支撑,还省去了过去自己跨区域作业的不稳定性,这门生意很是“稳妥”。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同县的袁其勇也几乎在同一时段包下了几百亩土地。转型之前,他是一家农资店的老板,收入稳定,瞄准这块“沃土”后,他拿出了30万元投资,预备在土地上干一番事业。
可现实远远没有他想的简单。
钱刚投进去,问题就来了,土地规模化运营后,他发现自己的土地在平整度上存在问题,此外,烘干房、打药机、插秧机、水电设施整改也摆上了台面,土地就像一只饿坏了的巨兽,胃口大得惊人。
一开始是金钱,后来慢慢地,他的时间和精力也被这只巨兽吞了进去。
厂房的工作人员一天好几个电话打给在县城开商铺的他,一会儿是问打什么农药,一会儿是缺水了,一会儿又是施肥出了问题。有时候他在电话里多问几句,雇来的员工也说不清楚具体情况。
那时,他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包下土地,想当甩手掌柜太难了。“杂草生长很快,三四天不看,稻田就荒了。”袁其勇说,种田这事儿一天也不能耽误,他翻出书本,继续学习农业知识,分辨杂草的类型,了解除草剂的区别,又开始自己下田,每天巡逻了解稻田的长势。
“你请的员工不说专业与否,也很难尽心,不自己亲自看一看,好多问题都发现不了。”他换下了衬衣和西裤,把县城的店铺转租出去,穿惯了军绿色的解放鞋,以及沾着泥土星子的T恤和外套。
他的皮肤晒黑了好多,家也几乎安在了农田边。
刘瑞春有着同样的感受。在他看来,自己几乎是被土地流转的趋势推着完成了分流。这个趋势下,职业化的人活了下来,不顺应潮流的都被市场撵走了。
曾有村里的能人承包了几千亩地,规模很大,农场建设得很是漂亮,还雇了几个员工。承包土地的能人当了甩手掌柜,自己的事儿照忙不误,也不怎么过问土地。后来,“管理混乱,稻子直接被人拉跑了”。还有外地的种田能手带着积蓄信心十足地跑来租地,却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自己的种植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
“这不是有钱就能干的事儿。”他总结道,这个行业风险很大,过去的经验统统需要更新改进,技术把控、员工管理、风险控制、市场调研,甚至财务管理都需要系统地重新学习。
袁其勇认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技术。“每一块田都需要在脑袋里有印象,得知道是啥样子,草相如何,肥沃与否,能不能存水,等等。没有这些概念,不可能种好田的。”
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农资店店主,熟知化肥和农药是他的优势。这几年,他遇到过五花八门的求助。有种田大户买除草剂只买贵的,还有人认不出来杂草的种类,上网也分辨不清楚,就拔了一堆跑到他那儿去问,问清楚了再买上东西折回。一来一去,时间又浪费了。
他曾看到过一个老板投资失败的全过程:风风火火地砸钱,包了地、买了农机,可很多投资都没能“把钱用在刀刃上”,买来的农机也并不实用,后来资金链断裂,找不到人干活,杂草开始疯长。
等到老板带着借的钱回来时,杂草已经占据了田地,大片农田就这么活生生地拖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