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半年结束仅剩下最后几个交易日,基金半年业绩排名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在部分基金公司的投资经理看来,短期排名越来越像基金业内部的一个“游戏”,对于基金的持有者而言意义不大。
为了让基金经理在投资上能够有更为长期的考虑,部分基金公司开始大比例提升长期考核的权重。事实上,在业绩考核机制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基金经理才能够更专注研究投资,更冷静地思考和决策。
改善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
从长期数据来看,国内基金的平均收益并不差,但部分投资者却总是质疑,买基金到底能赚钱吗?之所以有这种质疑,往往源于部分基金投资者的持基体验较差。
据Wind数据显示,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至2016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2%,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8.05%。
而截至2017年6月16日,近1年、3年、5年以来各类型基金平均回报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净值增长分别为4.32%、62.84%、81.56%;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增长分别为8.10%、79.89%、91.63%;混合债券型二级债券的净值增长分别为1.23%、31.55%、44.95%,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的净值增长分别为0.98%、21.32%、26.27%。从数据来看,上述各类基金中长期平均回报均为正收益。
但从另一个数据来看,却发现虽然基金长期而言具有不错的赚钱能力,但大部分投资者亏损了。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深入分析,或许能解释基民的钱是如何亏掉的。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此前发布过一个报告显示,近45%的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不到一年,其中近一半人群持有单只基金时间甚至不足半年;从购买基金后的态度来看,40%的投资者表示购买基金后“偶尔查看一下账户盈亏,觉得差不多了就赎回”,17%的投资者“很紧张投资的盈亏,每天要查看净值、收益率及每日业绩排名”,还有4%的投资者会“频繁申购、赎回或转换,以图短期套利”,只有不到39%的投资者“一般不查看账户盈亏,注重长期收益”。
在长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安昀看来,从私募回到公募,他更加意识到公募基金普遍的缺陷,就是多数基金经理在投资时过于注重收益而不注重风险,因为公募没有清盘压力,所以不注重控制回撤,这就造成一些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加上投资者不恰当的择时,最终导致投资体验很差。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投资方式?对于基金投资而言,持有时间太短、过度关注基金短期业绩而频繁申赎等情况并不利于获得正回报,而优选具有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公司、投资风格稳健的基金经理、中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产品,或许是更为靠谱的选择。
拉长基金经理考核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从严,A股市场变得越来越规范,价值投资也成为多数机构认可的投资理念。东方资管旗下产品中长期业绩优异,备受市场追捧,而多家基金公司也开始研究、学习其运作模式。据了解,已有不少基金公司开始拉长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
以前业内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相对短期化,1年期占的权重很高,甚至还存在3个月考核期,而在业内一个基金分析师看来,就国际经验而言,3年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据悉,东方资管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长达5年,这意味着公司已经形成与长期价值投资相对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东方资管人士看来,公司给予投资经理的考核周期相对较长,考核压力也相对可控,不以短期业绩的涨跌为标准,而长期业绩的考核权重一直是最大的。投资经理在业绩考核机制相对长期稳定的前提下,能够更专注研究投资,更冷静地思考和决策,因而耐得了寂寞,守得了孤独,为投资人带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回报。
东方资管的一位投资经理坦言,拉长了考核周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压力,让基金经理能够更加专注于去寻找那些具备内生性增长的优质公司。在其看来,就投资而言,时间维度更长的考量,在A股实际上很有效。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也对记者表示,该公司3年期考核权重也从过去两成占比提升至四成。
长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安昀则透露,如今长信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已经以3年期为主。他坦言,以前做基金经理,会追求10倍股这种激动人心的故事,经过反思后,他认为,追求10倍股的思路并不对。其一,这是小概率事件,而投资应该做大概率事件。其二,追求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大道至简,虽然人人都知道用合适的价格去买入伟大的公司持有,但是坚持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公募基金,因为相对收益的考核机制,会引诱一些基金经理买入一些不靠谱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