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正文

基民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巨亏 公奔私产品接近清盘

[2017-06-24 12:38:05] 来源:中证网 编辑:佚名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这届"公奔私"有的产品接近清盘,有的已经"上岸",有的闯出了天地  在去年4、5月从中欧基金离职“奔私”仅一年后,最近明星基金经理曹剑飞再度折返,正式确认入职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

  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这届"公奔私"有的产品接近清盘,有的已经"上岸",有的闯出了天地

  在去年4、5月从中欧基金离职“奔私”仅一年后,最近明星基金经理曹剑飞再度折返,正式确认入职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权益业务。

  过去一年里,曹剑飞担任上海源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这让基金君想到了这一轮“公奔私”的大潮里,曾经踌躇满志、离职创业的明星基金经理们,现在都还好吗?他们都曾是万千基民熟悉的明星,从公募出来做私募,始于牛市的感召、创业的理想,却败于熊市的暴跌、漫长的煎熬。当然,也有人挺过来了,如今做得很好,私募事业已初具规模。

  前段时间,有个投资人小陈(化名)向基金君透露,2015年牛市起来时,自己买了3、4只带着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刚出来做的私募基金的产品,理由有两点:第一,他们是“正规军”出身,投资能力经过市场验证,靠谱;第二,他们刚创业,新基金为了创立名气,肯定比老的私募的老基金有动力做好业绩,在牛市里表现更出色,“从零起步是不一样的概念”。

  然而,一切始料未及,他买的几只当年红极一时“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如今有的净值在8毛附近徘徊,“都接近清盘线了”,“我现在根本不知道X总是怎么想的,投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净值一直不动……今年震荡市中很多私募都在赚钱……他现在都不跟投资者沟通、交流……”

  过去三年掀起“公奔私”大潮

  明星基金经理一天能募16个亿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今的三年半时间里,基金公司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达到了754人,创造历史高峰。其中,2014年是205人,2015年是301人,2016年是166人,2017年至今是82人,可见基金经理离职在2015年牛市达到高潮。这里面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带着曾经骄人的业绩、光环,创立私募基金公司,展开新的征程。

  基金君统计了一下,这几年里面,从公募奔向私募的、比较知名的基金经理包括:原新华基金的王卫东,创立了北京新华汇嘉投资;原上投摩根基金的冯刚,创立了上海域秀资产;原兴业全球基金的陈扬帆,创立了上海猛犸资产;原宝盈基金的王茹远,创立了上海宏流投资。原南方基金的邱国鹭,创立了上海高毅资产,加盟的有博时基金的邓晓峰、中银基金的孙庆瑞等;原景顺长城基金的王鹏辉,创立了深圳望正资产;原兴业全球基金的王晓明,创立了上海兴聚投资;原万家基金的吕宜振,创立了上海盈象资产;原民生加银基金的俞岱曦,创立了上海万吨资产;原泰达宏利基金的刘青山,创立了清和泉资本;原华夏基金的胡建平,创立拾贝投资;原华安基金的尚志民,加入了上海朴易投资……

  总之,真的有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基金君拉一个表格,简单明了,而且他们当年的业绩确实都很辉煌。

基民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巨亏 公奔私产品接近清盘

  从2014年底以来,“公奔私”在基金圈一直是个有持续热度的话题,直到2015年6月牛市戛然而止。有业内人士当时给基金君分析,基金经理“奔私”,大概有几点理由:一是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不够,无法留住优秀人才;二是公募基金投研等各方面束缚太多,不够灵活;三是私募自负盈亏,又有业绩报酬,“做得好的,当然想自己做”;四是2014年底展开的一轮大牛市,基金经理受到市场的感召,纷纷自立门户,加入私募行业……

  即便是在牛市以后,市场经历了一轮“股灾”,这两年基金经理“公奔私”速度放慢,但一旦有消息出来,依旧能引起行业轰动。有人说,从王亚伟开始,明星基金经理做得好,出来自立门户做私募,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趋势。那么多优秀的投资人才,都想到私募的江湖来闯一闯,开辟一片天地。

  基金君听说,带着明星光环出来的基金经理,当年卖私募产品场面非常火爆。王茹远当年私募规模接近100亿量级,她的稍早前通过券商募集的一款私募产品一天就募到了16个亿。陈扬帆成立猛犸资产后,4个月内就成立了20多只产品,正是牛市疯狂时。有些基金经理刚刚出来,就拿到了20亿、50亿资金规模的盘子来运作,广受追捧。

  真实案例

  基民“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

  然而,最近基金君听说的事情,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公奔私”的一部分的明星基金经理的现状。有人产品接近清盘线,消失于公众视野;有人放弃创业,半途折返去了券商等机构;也有人公司员工离职,组织分崩离析……

  有个“基民”小陈,原在国内某大型券商工作,2015年牛市来了,受到公司里人的推荐和鼓舞,小陈当时买了好3、4只新发的私募基金经理的产品,清一色都是刚刚“奔私”不久的明星基金经理。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小陈当然对行业的情况有了解,他说自己当时买明星基金经理的私募产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是牛市,我就想买新基金,因为新基金为了创立牌子、建立业绩,他们会投入更多精力,肯定会比老牌私募的老基金好,老基金可能不是很重视我们这样的小客户。这些基金经理在公募的业绩挺靠谱,投资能力没问题,现在他们从零起步是不一样的概念。”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小陈当时精心挑选的几只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有的净值却跌破了面值,“我看着这家私募的净值在8毛1、8毛2,就没有正常过。我想问问X总现在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净值这么跌?现在并没有大熊市,震荡行情照理是有利于私募的。真正的牛市不买私募,真正的熊市是不买股票,其实这样的震荡市是比较适合私募的。不管净值增加的幅度有多大,其他私募都在涨,但是为什么XX公司却没有涨,不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

  基金君问他,最近有没有跟这位投资经理交流过,小陈说,“现在成了这样,我们也不太好问他们,他们不会跟我们说实话。我也是做这个行业的,能承受风险才买私募产品,但是我想了解一下他到底是什么风格的,连我们投资人都不知道他是什么风格的。他没有任何发表言论,不跟投资者沟通、交流。”

  “其实我也能理解,谁都会有低点,做股票这个东西不好说。但是,就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跌了不能起来,是不是仓位比较重,是不是现在只能卖不能买了。我觉得X总很资深,按照以前基金经理的业绩走势,这点上我是非常坚信他的。所以,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小陈说。

  小陈还告诉基金君,他买的另外有两个明星基金经理的私募产品表现就还不错。有一家是在牛市前一年出来做私募,到了牛市资金已经募集到位,也有点市场的历练了,今年投了龙头白马股,净值表现不错;还有一家成立于牛市最火热时期,“他们成立的时点也不算好,产品刚成立不久就赶上了暴跌,但是人家做得比较扎实,仓位控制得好,现在也很稳健。”

  小陈后来还忍不住问,到底现在让他亏钱的这家私募,现在规模有多大,员工有多少,怎么样在运行。他感慨道,“当初担心老私募会把代表作做得好,可能其他基金就会不管不顾,但现在才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好的私募不存在老产品新产品的差别,都是复制策略的。反而是一些刚入私募的基金经理,现在要做绝对收益了,没有经验,损失却会很大。”

  除了小陈说的情况,基金君还了解到,这波“公奔私”的基金经理,现在有的转身去了券商资管,除曹剑飞以外还有别人,比如华南某固收基金经理现在去了国内某新锐券商当固收投资总监。有基民感慨,“16年看到私募日子不好过,才导致其放弃私募做券商资管的打算。其实不只是XXX,还有XXX、XXX。在整体高估的市场,你再牛逼也没用。幸好XXX发现的及时,算成功上岸了吧。”

  基金君还了解到,部分“公奔私”基金经理的公司内部现在也不安定:有的是当时一起出来的投资伙伴“出走”,分家单干;有的是公司员工离职,重新去找安定的工作;还有的干脆连公司都转让了,自己重新谋求发展道路;另外,有的基金经理经历大起大落,在心理上有点受不了,如今退隐江湖,安心休养;当然,大家肯定也记得,也有的因为业绩报酬问题,被投资者“控诉”,有的因为业绩差等问题,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公奔私”3年接受检阅

  有人闯出事业有人黯淡收场

  从2014年下半年市场启动到现在,3年一个周期,“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私募新兵们,如今也要接受检阅。

  分析一下,为何当年的明星基金经理,不少“公奔私”以后就星光黯淡,业绩大不如从前?当时他们在公募都曾经很牛,表现很好,为何走向私募就走向了分化,差异巨大?

  有业内人士对基金君说,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市场行情的极大影响,而且产品发行时点不同,业绩相差大;二是刚从公募转入私募,有些基金经理在操作上沿袭公募思路,难以通过灵活控制仓位来规避风险,择时和选股难以取舍;三是私募追求绝对回报,公募追求相对回报,不一样的衡量标准,考验基金经理的适应能力。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一届“公奔私”的基金经理,好多都在牛市前后发行。有的产品在2015年年初发行,享受到成长股牛市,积累较大收益和安全垫;有的则集中发行在2015年二季度,市场迅速上涨再到暴跌,令基金经理猝不及防;还有的在股灾附近发行,要么遭遇重创,要么还没来得及建仓,看到形势不对,及时躲避风险,后面市场反弹后再次下跌,经受住几轮考验,实属不易。

  从投资角度来看,有些刚“奔私”者多延续公募习惯,高仓位运作,买入持有,选股而不选时,风控能力较差。某位基金经理告诉基金君,他是选股型选手,如果看好市场长期机会,会坚持多头策略,比如某只股票有较大增长空间,买入以后就算遇上股价下跌,也会想尽办法保留核心仓位。比较不适应的就是择时。

  但也有基金经理说,出来做私募,本来就该明白,要获取超额的业绩报酬,就要给客户一个稳健的产品。私募追求绝对收益,通过灵活的操作,降低市场波动对净值的影响,这样才能在中长期实现自己的投资想法,获取好的回报。“虽然可能基金经理开始在心态上会有点拧巴,但是需知道私募需要稳健的操作,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

  3年一个周期,10年一个轮回,私募江湖“剩者为王”。明星基金经理们,有人曾经斗志昂扬出发,但最终清盘收场,只说了句“就此别过,永不回头”,从此匿迹于人海;有人说私募是条“不归路”,走得如此坚定不移,小心地做产品,埋头苦干;也有人认为创业失败还可以“折回”,另外开拓一番事业,“人各有志”。

  最后,基金君引用一位“公奔私”10年的私募大佬的话吧,“私募是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持续发展充满挑战的行业,只有聚焦在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将相对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持续创造价值。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行业,只有先做到稳健,才能有可持续的精进。”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