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的话
量化上半年的日子是真不好过。不过最近情况似乎出现了转机,有些私募痛定思痛,换了一种对冲方法,貌似……还挺好用的?
上个月厂长写过一篇《说好涨跌都能赚钱 量化私募今年为什么这么差?》,盘点了一下量化今年遭遇的困境。当时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量化对冲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为-3.38%,去年同期收益为-2.36%。而当时收益率最低的10只市场中性私募产品中,量化产品占了一半以上,最差的今年以来收益率跌破-30%。
其实不光是国内的量化基金,最近一些国际知名的量化基金也遭遇了滑铁卢。别的不说,就连业绩多年所向披靡的文艺复兴基金,居然也罕见地亏了:该公司旗下的三只基金在6月分别下跌了2.5%、3.4%和4.5%。而2016年全年这三只基金的业绩分别为上涨21%、11%和10%。
连西蒙斯的公司都亏了,厂长不得不感叹,还真是活久见啊。
痛定思痛:极端行情导致对冲失灵
厂长在旧文中提到过,不少私募人士认为,今年极端的市场风格是导致量化亏损的重要原因。今年大部分股票表现不佳,拖累了量化基金分散持仓的收益。此外,许多基金都选择采用阿尔法策略中的多因子模型,而套利、做空等策略都不能灵活运用,使得量化策略偏向于做多,未能有效发挥对冲优势。
但其实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导致量化亏损的幕后推手:一九分化的极端行情导致指数与个股关联性降低,进而导致传统利用股指期货对冲的方法失灵。
具体而言,量化基金通过构建对冲策略来降低风险,目的是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获得正收益。例如常见的市场中性策略的做法是建立做多组合,同时做空指数,这样可以完全对冲掉大盘的涨跌风险,令投资组合整体表现与市场走势无关。
然而这种方式奏效的前提是假设代表大盘的股指与个股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恰恰是在今年的极端行情中,这个关键性的前提被打破了。
据上证报,今年以来的“一九”行情,使得指数与个股的相关性大幅降低,由于国内私募基金通常仅使用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对冲效果大打折扣。从历史统计看,2015年和2016年,80%-90%的股票跑赢沪深300;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少部分股票跑赢沪深300,但是2017年呈现峰度高、偏度大、极端的特点,只有不到10%的股票跑赢沪深300。今年以来,大盘强势横盘甚至微幅上涨,个股却跌跌不休,在这种局面下,放空大盘就难以对冲个股组合下跌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私募原本寄希望于通过股指期货对冲来控制回撤,但却被现实狠狠虐了一把。据说有私募经理今年上半年眼光精准地押中了多只牛股,但由于使用了股指期货进行对冲,最终导致业绩也遭遇了“对冲”。另一些私募经理则更惨,左手买了一堆成长股,右手做空沪深300股指期货,妥妥的被“双杀”了。
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咯
现实摆在这里,光哭肯定是不行的。部分私募痛定思痛,放弃了传统的期指对冲方式,转而使用场外个股期权来进行对冲。
个股期权在境外算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了,与股指期货相比,个股期权与个股的匹配度更高,并且成本可控。如果私募基金经理发现出现了今年这样的极端行情,市场剧烈震荡,担心所持个股股价下跌,就可以通过买入看跌个股期权来锁定下行风险。
但是,目前个股期权还没有在国内的交易所市场推出,而是主要在场外市场交易,例如券商柜台市场。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开通了场外个股期权业务。相信随着相关衍生产品的不断推出,将来私募能够使用的对冲手段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如果有业内的朋友的确用了个股期权来对冲,欢迎私信厂长哈,厂长也很好奇这新方法效果如何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私募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