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快速扩张。根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统计数据,券商资管的资产规模达到18.77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6.79%。其中,前二十大券商资管的业务规模已经达到11.66万亿,主动管理规模3.59万亿。
但在资管行业快速发展带来巨大成绩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显现。
行业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在经济“去杠杆”背景下,券商资管的未来在哪里?7月29日,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在2017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分享了他对券商资管业的思考。
监管新政对券商资管有何影响?
短期内行业阵痛还未结束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券商资管一直处于主动管理弱通道业务强的状态,通道成为其扩规模的利器。瞿秋平表示,在“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会经历短期的镇痛,委外业务、通道业务、资金业务和结构化产品发行与创设都受到影响。
瞿秋平说,因券商资产中委外资金定制产品的管理期限相对较长。银行委外资金暂未出现大规模回撤赎回,所以短期内规模不会缩减。但是监管新规叠加,监管对理财的规范会持续加强,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增速将会放缓,理财规模将下降,这将对券商资管业务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而通道业务在监管措施冲击下,很有可能进一步收缩。通道业务的大规模压缩,会迅速压缩券商资管规模。但由于通道内管理费率偏低,在券商资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对券商资管业务收入影响相对较少。
资金池业务方面,由于监管提出了清理资金池类债券的产品,类资金池业务萎缩、收缩趋势。考虑到行业内该业务的投资标的中有40%以上均为债券类产品,若短期内,要求对相关产品的集中清理,将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影响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规模和业务收入。
结构化产品发行与创设亦受到不小的冲击。首先,2013年不可再新发之后,存续的产品在继续运作,大集合产品也是券商资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影响较大。其次,在加大去杠杆的监管力度后,由于结构化产品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等限制,使得原先银行资金作为优先级,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作为内部级业务规模有较大的冲击。
另外,禁止通过资产管理计划进行类信贷业务,致使许多投资者转而投向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能较好保证其投资收益的资管产品。
此外,“证券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对投资者进行分类,更增加了产品宣传的难度,销售的流程复杂性,新规进一步约束了私募产品的销售推介,明确私募类资产管理产品不可在包括微信等任何传播媒体进行宣传。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的创设和销售在很大程度上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券商资管如何应对?
回归主动管理
瞿秋平表示,根据目前行业监管思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今后资管行业将面临回归主动管理、消除监管套利、消除非标转标、服务于经济转型等四个趋势,对于大资管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是回归主动管理,其中包括主动投资管理和主动融资管理两个方面。
回归主动管理具体表现为:
第一是培育资管拥抱投行这样一个大的资管新模式。在大资管趋势下面,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正不断尝试着用金融创新来满足各类投资者日渐复杂、多元的需求。券商资管的未来竞争已不仅是同业竞争,更是大资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为了拓展业务的空间,券商资管可以投资银行部门,加强对券商公司客户的服务水平,逐步培育资管拥抱投行的新模式。
瞿秋平说,“一方面可以将资产管理业务恰当的引入投资银行业务,借助于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为投行包装、重构;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业务也为资管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致使资产管理业务迎来新的发展。”
“比如说当前国企改革日益深入,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强,券商资管可充分利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优势,有效采集市场需求的特点,兼并重组、并购金融、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发力,以较好适当的方式与投行业务对接,同时这也可谓资管模式以及产品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资产管理机构不再被动的接受市场上面现有的产品,而是将触角伸入到企业生命周期内,募集的资金,通过投资银行的功能主动去创新新产品,满足企业投融资的需求。”瞿秋平称。
第二是去通道。资管公司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借新规出台做战略性调整。以海通的资管业务为例,今年的一个方向是严控通道增长。
第三是大投入。无论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资管机构都会追求投资业绩,这是资管核心。而资管机构赢者通吃的趋势已经显露。
第四是服务市场需求,努力打造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券商资管等金融机构将努力打造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平台,着力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真正创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产品。此外,基于全业务链优势,券商资管和选择时机,打造产业资本投资链,助力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投资能够分享其经济成长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