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时代的红利预期正在不断释放新的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8月6日发表公开讲话中提出,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通过标准化大类资产配置服务参与资产管理活动。
作为代销入口,银行、保险机构一直以来是居民资产配置的“大入口”,而洪磊的表态,亦被业内视为上述强渠道机构有望在资产配置业务上获得更大主动权。
洪磊建议,在《基金法》框架下,制定大类资产配置机构及产品的相关法规,通过功能监管允许机构投资者申请大类资产配置牌照,并核准其发行相关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有关“资产配置牌照”的表述尚属首次。
分析人士指出,资产配置牌照的提出,或将促使基金业前端呈现出进一步“投顾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侧重于强调资产配置功能的FOF产品,也被视为在资产配置时代的重要工具。
渠道进化“资产配置”
有关“资产配置”牌照的建议,或许正成为银行、保险乃至互金平台等基金代销机构转型的一个契机。
“在《基金法》框架下制定大类资产配置机构及产品的相关法规,通过功能监管,允许机构投资者申请大类资产配置牌照并核准其发行相关产品,为资本市场引入真正稳定的长期资金,促进资本形成。”洪磊表示。
“一些大的代销机构有希望通过‘资产配置’这一工具强化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代销过程中更加体现自身的主动型。”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显然是代销机构的一个机会。”
这一预期意味着,过去的产品渠道向资产配置机构转型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资产配置本身是一个空白,目前还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没有被制度化地明确;许多机构也是在用销售资产组合来推销‘资产配置’甚至‘智能投顾’概念。”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大类资产配置能够申请牌照,一方面将会促进资产配置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行业形成规范效应。”
“其实客户都在银行手中,银行更了解客户,也比较适合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一家国有大行东北某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表示,“过去银行只管销售,而基金负责管理,两者是分开的,如果强调资产配置属性,那么银行在这个链条中也有更强的参与性。”
事实上,洪磊也正是认可渠道机构的这一“能力”,才建议银行、保险等机构顺应资产配置牌照化的趋势。
“凭借多年的代销经验,银行、保险等机构更为贴近、了解投资者。”洪磊也认为,“结合投资者需求,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对公募基金产品进行二次选择,为投资者提供跨生命周期、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是这类机构投资者的重点发展方向,前景极为广阔。”
实际上,将传统渠道进化为资产配置机构这一建议,也和当下的第三支柱养老金改革趋势紧密相连。洪磊就明确呼吁,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要充分吸收公募基金制度优势。
“如果个人养老金体系建立起来,那么这些账户托管大概率还是会在银行,在具体产品管理环节上应该发挥公募基金的优势,但诸多个人账户的出现将带来巨大的资产配置需要。”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所以当下提出资产配置牌照概念也正当时,这个过程中银行等渠道机构也有条件扮演相应角色。”
基金投顾化与FOF预期
资产配置时代的来临,与受关注度不断提高的FOF产品不无关联。
“FOF是能够实现大类资产配置,能够把国内、海外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并通过基金优选,能够挑选出真正长期有能力战胜业绩基准的产品。”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郭鹏表示。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突出资产配置与FOF之间的关系,或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主流的居民资产配置构成替代作用。
“风险收益上,FOF产品本质上是促进收益曲线更加平滑的产品,符合资产配置方向。”北京一家公募基金高管表示。
“银行理财、信托、带预期收益率私募基金甚至是P2P其实占了当前居民资产配置的绝大部分。”上述公募高管坦言,“但这些产品因为刚性兑付的存在,都是间接融资和类间接融资;而在当前倡导直接融资的环境下,资产配置从这些保本产品走向公募基金是可以期待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建议渠道机构申请资产配置牌照并获得产品发行能力,或意味着FOF的管理人有可能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放开,而基金“投顾化”也有可能成为资产配置的一种表达形式。
“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渠道直接变成FOF的管理人,因为FOF管理和资产配置本身是类似的;第二种是赋予其投顾属性,让其变成基金投顾,为基金、资产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指出,“当然,也有可能两种属性同时兼具。”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资产配置或FOF等概念,将管理人属性或投顾属性赋予渠道机构,也将促使其承担更多的受托职责。
“目前销售行为和资产配置在职能上具有模糊性,比如银行或者互金平台推智能投顾,但投顾背后底层资产同时包含基金,但这实际上还是一个销售行为。”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资产配置、投顾属性的赋予,也能够进一步强化代销机构的相关职责,在基金的前端环节去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