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正文

曾背负抗衡互金希望而今客少盈利难 “过气网红”社区银行很尴尬

[2017-07-17 08:17:41] 来源:东方财富网 编辑:No1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曾几何时,被传统银行业当做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现实却是,难以实现盈利,沦落到“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地位……这就是如今的社区银行。  从全国第一家社区银行开业,至

  曾几何时,被传统银行业当做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现实却是,难以实现盈利,沦落到“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地位……这就是如今的社区银行。

  从全国第一家社区银行开业,至今已有4年多的时间。和最初两年的“火热”相比,最近两年社区银行逐渐“低调”,新增网点增速减缓、门庭冷落屡见不鲜。

  论功能的完善程度,比不上传统物理网点;论便捷程度,几乎能被电子银行完全替代,这样“鸡肋”的社区支行该如何定位?

  ▲近几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沪上多家银行社区支行发现,半小时都难见到一两位客户,有些网点来了客户,却无法办理业务。

  曾经:被寄予厚望

  所谓“社区支行”,是银行物理网点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设置在社区之内,定位于服务周边居民,在营业时间、网点布局、业务范围等方面均与传统网点有很大不同。

  它在新兴之初,曾被业内人士普遍看作“抗衡互联网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希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大行的竞争中,中小银行并无特别的优势。但在当时,社区支行审批较快,可批量发展,让这些中小银行在短时间内做到较大规模。同时,通过进小区的这种模式,银行能提高与客户之间的黏性。”

  从业务范围看,社区支行主要经营理财销售、个人贷款、财富管理、缴费结算,同时还定期开展商户优惠、金融知识讲座等活动。但是,社区支行不能办理对公业务,也不能办理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人工现金业务,如现金开户、大额取现等,其他业务则可通过自助机具完成,如自助开卡、自助缴费、一定额度的转账汇款等。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社区支行不存在带着玻璃隔板的‘高柜’,安全等级较低。”曾刚解释说。

  社区银行这个概念的雏形发端于民生银行2013年4月,民生银行在大连与同业开了一个金融研讨会,民生银行原董事长董文标提出了金融便利店的概念。随后,在2013年上半年,民生、兴业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

  据悉,民生银行曾提出要在三年内在全国设立超过1万家金融便利店,光大银行则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此外,浦发、中信、平安、华夏等股份制银行均已采取积极态度。而拥有地域优势的地方银行,如北京农商行、南京银行等也开设了社区银行网点,而长沙银行宣布将设立100家社区银行。

  这些银行大规模动作引起了监管层的担忧。

  2013年12月,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开始整顿股份制银行大量开设社区银行的做法,要求社区支行设立应履行相关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持牌经营。这意味着此前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自助+咨询”的模式被叫停,一些已设立的网点必须打回去重新申请牌照或直接叫停。

  半年之后,社区银行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2014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改进市场准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城市商业银行省内新设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不跨省的二级分行由所在地银监局审批。这一利好政策再次点燃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开立社区网点的热情。

  根据《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2014年,全国共设立社区网点8435个。其中,小微网点937个,满足了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多重需求。

  不过,某些地方也存在“谨慎”的个例。

  “直到现在,在我们这里,社区支行的审批端口还是封闭的,只存在少数社区支行还开着。”某一线城市国有银行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要保持“五大行为主体,其他小银行百家争鸣”的局势,任何人不能破坏。当初某银行太过冒进造成一家独大,破坏了这个氛围才让监管层出手。

  现状:赔钱赚“吆喝”

  虽然在上述城市关闭了审批端口,而且部分银行减少了相应的社区支行数量,如兴业银行,其社区支行的数量已从去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今年的900多家,但大多数城市还是可以增设社区支行,例如上海地区。

  《国际金融报》记者根据上海银监局发布的批复公告统计,截至7月14日,今年以来,上海地区共新增13家社区支行,关闭一家社区支行。其中,新增社区支行中有6家来自民生银行、3家来自北京银行,2家平安银行,剩余两家分别属于光大银行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那么,如今,社区支行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日前,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银行社区支行后,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客户少,老年客户居多,支行功能不够完善。

  刚从梅雨季节出来,7月中旬的上海已然进入“高温”模式。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上海地区的社区支行仿佛还停留在“乌云”的阴影下,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平时半小时都难见到一位客户,即使偶尔来了一些客户,我们也不一定能办理他们所需业务。”上海某股份制银行社区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最近天气炎热,客户就更少了。

  2、工作人员不固定。

  便利店大小的建筑面积,两至三台ATM机,一两个员工,这是大多数社区支行的“配置”。但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有社区支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其所在的社区支行没有固定员工,员工均实行轮休制,她自己也是近日刚从附近的支行调遣过来的。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社区支行员工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3、盈利难。

  沪上某股份制银行徐汇支行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社区支行只有非现金业务才能办理,例如卖理财、开卡、开网银之类,生意自然没有正常支行好。

  “社区支行就是纯粹卖理财,平时较闲,所以近两年我行已经不开新的社区支行了,怕亏本。”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针对这个现象,曾刚分析,社区支行的产品供应量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开在小区中,其客户对象也相对有限,在这两个有限条件下,社区支行很难实现盈亏平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区支行的数量越大,银行赔钱的可能就越大。

  “如果以赔钱的方式能提升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或者增加客户流量,这也是可以被银行接受的。但问题是目前整个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习惯中,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客户甚至连正常的全功能物理网点都不愿意去,更何况这些功能几乎全被电子银行涵盖的社区支行。”曾刚表示,从这个角度看,社区支行目前基本上已经沦为“鸡肋”。

  未来:如何定位

  在赔钱赚“吆喝”都不一定有效的情况下,社区支行该如何重新定位,调整方向继续发展呢?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仍看好社区支行的未来,但相对而言更适合在二三线城市发展。

  虽然目前电子银行发展较快,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客户分层。例如,不同年龄段的客户,对于电子银行和社区服务的喜爱程度不同。“社区支行继续发展的趋势不会变,不过将来可能会发展成类似于‘无人超市’那样。”该国有银行人士说。

  而曾刚也表示,只是局限于传统银行传统业务的社区支行,其存在意义并不大。它或可作为银行整个网络渠道战略规划当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过,曾刚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社区银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渠道存在,虽有一定价值,但其范围和数量均较为有限。因此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设想———转化社区支行功能,将其作为未来银行线下场景的聚合点。

  曾刚表示,由于目前互联网的挤压,银行在场景方面的结合较为薄弱。或可考虑将社区银行的网点发展成银行线下场景的一个聚合点。这些网点不仅限于销售产品,而是把整个小区的经济生活,甚至包括小区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此提高客户对银行的黏性,直接拓展对客户的服务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些相对可持续的交易场景。

  “但是这种设想就意味着社区银行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网点,而是成为一个银行去整合社区生态场景的一个工具,这对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曾刚坦言称。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