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存单自2013年末推出后,发行量迅速步入“快车道”,不到四年时间已经增长至近8.5万亿元的规模。在快速膨胀中,同业存单也成为部分机构“钻空子”的工具,引发加强监管的讨论。继今年4月一轮疾风骤雨般的监管风暴将同业存单列为重点整肃对象后,8月11日,央行进一步明确,2018年一季度起,部分银行同业存单将纳入MPA考核。业内认为,未来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必然会面临缩减,而此前作为发行“主力军”的中小银行将最为“受伤”。
部分先纳入MPA考核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并不平静,原因是央行于上星期五(8月11日)晚上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出,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
MPA全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最初监管范围仅包括狭义信贷等,而后逐渐囊括各项贷款、债券投资等广义信贷概念。2017年一季度起,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MPA考核的范围。彼时,同业存单将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口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因为国内的同业存单市场,在发行初期并未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始于2014年,规定了同业负债的上限,即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不得超过1/3。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MPA考核中,又进一步规定,若同业负债超过33%则同业负债项将不得分。
据悉,同业存单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计入“应付债券”,并不纳入同业负债考核范围之内。
疯狂扩张存隐患
在监管约束的相对欠缺下,同业存单经历了疯狂的扩张。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同业存单余额已经达到8.43万亿元,约为2016年年中时的1.7倍。从月度发行量来看,同业存单的增势更为惊人。2015年上半年,同业存单的月度发行量尚不到3000亿元,下半年就增加至每月5000亿-8000亿元;2016年单月突破1万亿元;2017年3月单月突破2万亿元。
最初,监管鼓励市场主体发行同业存单,是为了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业存单是银行的一个主动负债工具,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可以补充银行的流动性,且同业存单的招标竞价模式,理论上可以降低银行负债的成本。
从发行主体来看,负债成本相对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同业存单发行的“主力军”。然而,同业存单在近年来的膨胀中,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个别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也是利用在一些业务创新方面监管的不统一,进行产品和业务的监管套利。
套利的一种较为突出的做法,就是将同业存单的资金用于买同业理财。业内人士指出,同业存单发行的增长就来源于银行机构“发行同业存单——购买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资金流转链条。银行普遍先发行同业存单,接着去购买同业理财,再以自营及委托投资等方式投往债市和股市等,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表内到表外的转换,还可以提高收益率。但机构增加杠杆、资金多层嵌套甚至空转的现象也随之滋生。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发布7个文件,剑指强化银行业风险管控,促进银行业去杠杆,其中同业业务就是重点整肃的对象。随后,同业存单月净发行量出现回落。
中小银行需降同业依赖
央行此次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考核,给众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业绩报告和最新公布的银行半年报显示,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总共有19家。主要是在A股上市的五大国有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除贵阳银行以外的6家城商行。
在这些银行中,多数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此前都主要依赖同业存单的发行量来主动负债。华创债券分析师吉灵浩表示,兴业银行、杭州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纳入同业存单的同业负债占比均超过33%,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占比也在25%以上。
相比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这些小银行负债端压力更大,对同业存单的依赖度更高。稍早前兴业证券匡算的结果显示,银行业全行业(250家银行机构)中,有47家银行突破监管红线,其中43家都为城商行或农商行。资深金融分析师肖磊也指出,就目前来说,在央行对同业存单的强监管下,真正受影响的会是那些缺资金的小银行。
从整个银行业来看,随着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监管之后,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必然会面临缩减。而同业负债端的收缩也会导致资金端的进一步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