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闫瑾 程维妙
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正在多个领域同时进行。来自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消息显示,依据市场评价结果,经报央行备案同意,增加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为承销商,可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花旗成为继汇丰、渣打、摩根大通和法国巴黎银行之后,第5家获批开展此类业务的外资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为海外机构投资人民币资产增添了新渠道,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具体来看,这5家外资行可以承销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债券,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此前“承包”这块业务的以中资金融机构为主。去年11月,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杨瑞金在公开讲话中提到,目前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度还不高,未来将继续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申请加入。
在外资行陆续“入驻”的同时,也曾有中资机构人士指出,“中票和短融等品种的市场就这么大,有新的承销商进来,意味着这些机构要来分一杯羹。”不过,在金融业资深观察人士肖磊看来,外资行进入更多地会形成良性影响,因为外资行在债券评级、风险评估、客户群体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和国内不太一样,之前国内债市的定价体系等都相对不够完整,外资行在这些方面可以起到推动完善的作用。
国内债市的这一现状也并非首次被提到。仅围绕近期开通的债券通,有一组数据就被广泛引用。截至目前,我国债市余额超过6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但开放程度偏低,“外资持有中国债券占比不足1.5%”,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债券通的“通车”仪式上如是说道。
因此,内地债市可开放还有较大空间。肖磊进一步表示,外资行进入后,不光是要承销,还会参与到交易当中,这对现在国内债市将有不小帮助。目前国内债务水平较高,债市累积了一些风险,此时开放可以刺激国内债市需求,刺激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