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正文

监管趋严下银行理财规范发展

[2017-07-17 08:20:33] 来源:同花顺 编辑:No1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自2004年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出现以来,13年间,银行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9.0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3%。不过,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也在不断暴

  自2004年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出现以来,13年间,银行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9.0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3%。不过,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也在不断暴露,监管逐步趋严。规范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理财业务的主旋律。

  在2017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银行理财业务应尽快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监管从严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发展

  在当天的讨论中,不少嘉宾提到,理财业务不应借资管业务之名、行间接融资之实,影响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同时,层层嵌套、藏匿真实风险,也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

  针对各种业务风险,在过去一年,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及时管控业务风险,引导理财业务规范发展,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加快转型。

  截至今年5月底,银行理财规模为28.4万亿元,相比4月份的30万亿元,下降1.6万亿元,创近10年来最大的单月降幅,同比增速也跌至个位数,仅为9%。专家认为,监管层打击同业套利和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业理财的规模缩减。

  “事实上,这反映出银行理财已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进入中低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表示,银行理财一方面在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结构也呈现机构客户投资规模增长较快、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日趋稳定、产品风险等级较低、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规模较大的新特点。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各商业银行都在贯彻落实监管引导理财业务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并借此推动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推进理财投资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使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本源。

  此外,银行理财致力于打破刚性兑付,连续3年实现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提升,从2014年末的10.12万亿元增至2016年末的23.11万亿元,占比从2014年末的67%增至2016年末的接近80%。

  同时,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加强非标资产的管理,严格控制非标资产的增长。截至2016年末,非标资产投资占比为17.49%,非标资产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而由于非标资产在信息披露、估值、流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对于银行理财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等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在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审慎推进非标资产投资,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实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业合作仍是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截至2016年末,大资管行业规模已达到116.18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29.05万亿元,占比为25.00%,在各类机构中的占比最高;信托规模20.22万亿元,占比为17.40%;保险公司资产规模15.12万亿元,占比为13.01%;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1.79万亿元,占比为44.58%。

  同业理财缩量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对各种套利行为的容忍度降低。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各类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业务合作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资管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在投融资方面具有的较强优势,通过与其他非银行机构合作,补齐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存在的 ‘短板’,共同促进大资管行业深入发展。”《报告》指出。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规模大、产品丰富、抗冲击能力强,而且依托分支机构,销售渠道强大。同时,借助银行整体风控,非标资产投资相较其他机构具备天然优势。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缺乏专业的投研能力、绩效激励难以做到市场化、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审批时效常常跟不上市场变化速度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资管机构合作,一方面弥补自身投资研究专业性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分业监管背景下,不同机构存在投资范围的差别,银行在投向上受到诸多限制,而信托、基金公司在投资自由度上拥有相对明显的优势。

  至于银行理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看来,未来,银行理财管理应以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安全、传承为主,投资增值为辅,以区别于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具体来看,要满足客户首要需求,提供安全的理财服务;其次,内外部优势互补,提升财富管理队伍专业性;再次,拥抱科技变革,加快财务管理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最后,服务实体经济,坚守风险防控的长久之道。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