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正文

严监管下银行理财调结构:同业、零售产品此消彼长

[2017-07-19 09:08:34] 来源:同花顺 编辑:No1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普益标准获得的另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初每月新发的净值型产品数量仅40款左右,4月之后开始大量涌现,每月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一度接近200款。  去杠杆和强监管之下,一方面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普益标准获得的另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初每月新发的净值型产品数量仅40款左右,4月之后开始大量涌现,每月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一度接近200款。

  去杠杆和强监管之下,一方面银行理财规模在持续萎缩,另一方面,理财市场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3月到6月的新发理财产品中,同业理财产品数量减少了29%,面向个人和机构的零售产品增加了20%。

  多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理财市场出现这一现象将是长期趋势,即理财业务重回零售端,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

  不过目前来看,真实情况并没有数据体现的那么明显,“虽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净值型理财产品,但其实有的并非真正的净值型产品,只是个噱头。”一位观察人士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大环境下,理财是强监管的重点,也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功能最集中的领域之一,后续可能推出统一的监管架构和规则,统一的资管规则明确后,预计有可能对整个理财市场的长期发展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

  规模萎缩、结构变化

  从报价和交易上来看,据DM同业平台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平台共收集到42633条有效同业理财报价,其中一季度22699条,较上一季度减少39.9%;二季度19934条,较一季度减少12%。报价机构上,今年一季度有706家,较上一季度减半;二季度报价机构402家,较一季度下降43%。

  在去杠杆和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整个理财市场规模的萎缩也在预期之中。华创证券银行分析师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理财规模萎缩一方面是银监会的监管指导,但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央行方面,去杠杆导致作为银行负债端的金融市场利率大幅上调,银行通过同业链条获取利差收益的空间被挤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意愿大为降低。

  总体规模萎缩的同时,理财市场内部结构也在变化。普益标准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数据显示,从3月份以来,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面向同业的产品数量一路下滑,面向个人和企业机构的则在稳步增加。

  另一方面,从理财产品类型来看,严监管以来,理财产品市场出现的一个典型现象是净值型产品大量涌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普益标准获得的另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初每月新发的净值型产品数量仅40款左右,4月之后开始大量涌现,每月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一度接近200款。

  一位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受监管要求,行里现在大量发行净值型产品。“以前都是以保本产品为主,现在非保本产品占比几乎达到一半。”

  DM平台上的交易数据也体现这一特点。今年上半年,平台收集的报价量中,非保本报价量占总报价量的77.8%,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保本理财出收比(即发行机构:投资机构)为5.79:1,非保理财出收比为9.09:1,非保理财发行竞争更为激烈。

  理财重新聚焦零售端

  同业业务受限之后,银行理财开始在零售端发力,很多人指出这种“转型”将是长期的。曾刚表示,对银行而言,这谈不上转型,只是对传统的回归。银行理财本身是从零售做起的,零售业务也一直占大头,即使过去几年同业业务大发展,其占比也远不及零售部分。“同业业务在2014年时仅有4000亿左右的规模,在总体中占比不过3%-5%,2015年猛然增加到15%,2016年继续涨至25%。”

  他指出,同业业务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原因,银行理财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门,有单独的流动性管理需求,同业业务最初就是客观上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工具而存在的,但若仅限于此,规模不会做到今天这么大。之所以在过去两年出现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是银行将其作为套利和规模扩张的手段。另外,去年传出MPA将同业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后,机构短时间内大量发行以“占坑”,为将来预留空间。在构成同业规模的这三部分当中,监管强化后,后两部分将受到极大冲击,没有增量,存量逐步减少。

  重新聚焦于零售端,对于银行意味着什么?张明对记者称,重新做零售对中小银行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零售的管理成本很高,中小银行客户群小,零售业务很难盈利;相比之下,全国性的大银行渠道和网点上布局较为完善。

  同业业务被限制,受冲击最大的也是中小银行。张明指出,中小银行的资产获取与当地政府和国企关系密切,但现在的去杠杆力度已经延展到地方政府和国企上,他们能提供的资产越来越少,中小银行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更是困难重重。天风证券银行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表示,首先,客户观念很难扭转过来,投资者教育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其次,银行理财产品一旦转型为净值化产品,也就面临着与基金等其他产品的激烈竞争问题。从银行自身来看,转型净值化产品,投资难度会加大,产品收益与市场风险、利率波动密切挂钩,操作上的难度会大为增加。

  张明表示,净值化只是一个趋势,银行是希望这么做的,净值型产品流动性好,转让有价格,但现在最根本问题在于,银行产品操作上仍是资金池模式,跟公募基金产品完全不一样,资产端不是债券、货币等标准化产品,多数是按成本法来定价的非标资产。

  多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净值型”理财产品,但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净值型产品,“比如一旦产品出现亏损,银行会将资产包里的资产替换成其他,那么新的净值也就不是原来的资产价值了。”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