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指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表外理财规模快速扩张:2012―2016年,样本银行表外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速达60.2%,较表内资产增速高40.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表外理财资产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达61.9%。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3.1万亿元。而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等。
表外业务异化偏离资管本质
“收益方面,银行机构表外理财业务的综合收益率整体低于表内业务,但表外理财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成本较低、资本占用少等优势,仍受到多数银行亲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指出。
光大证券(601788)分析师张文朗、黄文静指出,很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仍借助银行隐性担保实现刚性兑付,但实际投向的资产(非标贷款或金融资产)风险较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约80%为非保本理财计入表外,实质仍有隐性担保实现保本,这对银行的投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张文朗、黄文静表示,“从负债端看,银行理财的产品期限较短,从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来看,1―3个月期和3―6个月期的分别占50%和27%。但从资产端看,理财主要投向类信贷和金融资产,且没有行业限制,与银行表内业务传染性较高,且相应的风险计提远低于表内资产。”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指出,银行信贷面临较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合意贷款管理、贷款投向限制等监管要求,银行借助表外理财及其他类型资产管理产品实现“表外放贷”。这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而大多尚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此外,银行理财拥有大量资金来源,投资范围基本局限于债权,股权投资受到一定限制,且不能做分级产品设计。在不愿放弃优质项目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理财以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为通道,将资金投向股权等产品。嵌套产品结构复杂,底层资产难以穿透,一旦发生风险,将影响各参与机构,增加风险传递的可能性,加剧市场波动。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指出,合理配置理财资金,减少通道业务,减少期限错配,是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质的重要途径。
预期收益存在刚性兑付难破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涉及信托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也有部分业务的法律关系不清晰,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存在隐性刚性兑付。”《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指出,例如,部分资产管理产品以自有资金或资金池资金确保预期收益,无法与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充分隔离。
“投资者长期投资带有刚性兑付光环的信托、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长期不对等。某种意义上,由刚性兑付衍生出的预期收益概念,将正常的金融市场波动与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相分离,风险与收益错位,整体上扭曲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客观上,对于及时体现市场波动的净值型产品发展构成阻碍。”中信证券(600030)的彭甘霖等分析师指出。
杨荣也称,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存在,使银行难以打破“刚性兑付”魔咒,无从谈起真正的资产管理,所以,收缩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净值型产品应得到重视和扶持,发行银行数量、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应大幅提高。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二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591只,较一季度大增406只,环比上升219%,为季度历史发行最高。其中,招行发行354只净值型理财产品,较一季度增加327只,占新增数量的80.54%。
“短期内,预期收益型产品仍会是市场主流,但2017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争夺焦点。”华宝证券分析师杨宇表示,“作为理财业务转型领域的领头羊,招行的大量增发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其他银行的发行形成一定积极作用。叠加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对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回归本源’的监管思路坚定,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展具有极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