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市公司玩跨界 “爆款”都是机缘巧合

[2017-06-16 09:15:04] 来源:中国财经新闻网 编辑:佚名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资本天然具备逐利的属性。对于游戏、影视、互联网金融等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自然不甘落后。于是,上市公司跨界并购之声不绝于耳。大有“不在跨界中爆发,就在跨界中灭亡”之势。  可是,当市场转冷,资

  资本天然具备逐利的属性。对于游戏、影视、互联网金融等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自然不甘落后。于是,上市公司跨界并购之声不绝于耳。大有“不在跨界中爆发,就在跨界中灭亡”之势。

  可是,当市场转冷,资本当初的冲动是否转化成持续的盈利能力了呢?

  蓦然回首,只道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王者荣耀》不常有 一场游戏一场梦?

  证券时报记者 张杨 孙宪超

  记者的朋友小虎(化名)是一个资深网游爱好者。近来一段时间,他迷上了打《王者荣耀》。像许许多多迷上这款游戏的网游爱好者一样,一有空闲的时间,小虎和几个朋友就凑在一块,一起打游戏。

  资本涌入游戏市场

  小虎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观察我们周围不难发现,时下越来越多人热衷于手机游戏。

  在手游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开始抢滩手游市场,而其中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则是属于“跨界”进场,以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的大手笔收购手游公司,希望以此实现跨界转型。如:影视行业的华谊兄弟、通讯行业的大唐电信和朗玛信息、文化传媒领域的天舟文化和浙数文化等等。

  当上市公司跨界并购手游公司的时候,二级市场也热炒这些股票。

  从2013年7月初开始,手游板块指数发力上涨,短短的3个月当中,最大累计涨幅即达到90%。相较手游板块指数,个股的涨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经历了一年多的休整后,A股市场中的手游板块在2015年上半年继续有所表现,手游指数从年初的3300点附近开始上涨,在3个月后一举上冲至历史最高点8604点,如今该指数再度回落到3800点左右。

  “2013年至2015年,国内手游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游戏公司也成为重要并购标的,仅2013年就有26家游戏公司被收购。”在谈及2013年至2015年的市场环境时,艾瑞咨讯分析师陈小欢介绍说,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手游行业从2016年开始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市场的集中度也更高,在手游市场中TOP10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与此同时,进入手游市场的门槛也较此前3年更高了。

  Wind数据显示,2016年,网络游戏类A股合计实现净利润130.5亿元,同比增长39.96%。2017年一季度,网络游戏类A股继续高速成长,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52.26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10%。

  《王者荣耀》不常有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在跨界并购手游公司之后,两家公司是否会产生粘合效应和化学反应的确存在不确定性。”陈小欢说,上市公司跨界并购手游公司更多还是金融投资,而手游公司则主要是给并购方一个合理的回报率。

  其实,并购手游公司后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手游公司成功推出一款游戏之后,接下来是否还能继续推出爆款产品?是否有推出爆款产品的潜力?毕竟手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6至12个月,所以这才是对手游公司最大的考验。

  据陈小欢介绍,虽然像《王者荣耀》等大型手游的生命周期和盈利能力更强,但是小公司因为资金和研发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持其用2年以上的时间去研发一款大型手游。“如果小公司去走一些创新的道路,去做一些创新的游戏,盈利能力又会相当有限,即便自己会吃饱,但却不太富足。”陈小欢说。

  “现在的手游行业景气度依然比较高,上市公司跨界并购手游公司,看上去会很美。但其实跨界并购手游公司也充满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如今手游市场格局已经初步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并购的手游公司是新公司、小公司,那么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增长的难度就会更大。特别过了业绩承诺期之后,通过高溢价收购的手游公司就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包袱。”一位券商投顾人员表示。

  对于上市公司跨界游戏行业的现象,伽马数据首席分析师王旭认为,如果上市公司本身主营未切换成游戏,只是并购一两个手游企业,那么很可能是资本运作的行为,也就是一种短期行为,毕竟游戏也和其他产业一样,都有周期性、有挤泡沫的时候。

  影视投资背后的逻辑:爆款都是机缘巧合

  证券时报记者 张杨 孙宪超

  丁香是一位90后上班族,朝九晚五。每天下班,如果没有应酬,她总是早早回家,给自己做个简单的晚餐后,就开始了“追剧”夜生活。有时候看到精彩处,为了等下一集的更新,她要熬到过了晚上12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去上班,然后跟周围同事讨论剧情。

  现如今,像丁香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追剧”已经成为时下许多人都在默默干的一件事情,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2016年的《琅琊榜》,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一部部热播剧轮番上映,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之后,影视剧投资,也成为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一个风口。许多非影视类的上市公司,竟也纷纷打起了“触电”的主意,跨界比起了“演技”。

  影视投资背后的逻辑

  郑治(化名)是某知名视频平台制片人,当聊起影视投资的时候,他跟记者分享了这背后的许多“干货”。

  “影视行业是一个二八分化比较明显的领域,赚钱的是少数。能赚钱的往往是一些爆款作品。电影和电视剧的风险比例还不一样。电影是一个to C的市场,主要是面向观众;而电视剧基本上是一个to B的市场。这两种的盈利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电视剧只要你能卖,就能回本;而电影卖出去之后,要靠市场来检验。尤其在电影市场中,二八效应会极度放大。一个月上映几十部片子,只有极少数为人所知。譬如,今年的电影市场基本上被好莱坞大片挤占,目前位置排名前十的电影里面,国产片不到四部,其他几部都是好莱坞进口电影。”郑治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一般一部电影,票房收入达到成本三倍左右的时候才刚刚能回本。投资一个亿的影片,票房要达到三个亿,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也有一小部分电影,成本只有几千万,但票房一下达到十几个亿,但这是极少数的情况。电视剧也是一样,这是一个爆款才能生存的市场。越是好的剧,它的马太效应越明显。”郑治说。

  郑治自己创造了一个“梯形理论”:如果用一个梯形的面积来衡量一部剧的收入的话,它的梯形的底边是由明星、卡斯、宣传、IP的知名度等这些外围的东西决定。梯形面积要大,其高度要足够高。而决定梯形高度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好不好。这决定了这部剧的口碑好不好,是不是能够被传下去。“一部剧如果故事好,对应的梯形就高;而如果故事比较差,制作比较粗糙,那么对应的梯形也低。”郑治说。

  郑治列举了最近播出的几部剧,其收视率都远未达到预期。而这几个剧,动辄都是几个亿的投入。“视频网站、电视台在买这些剧的时候,往往并没有看到成片,而是在拍摄前期就进行预购。”郑治解释说。

  据郑治介绍,一部大剧的投资构成,演员的成本可能会占到一半以上。这些都是制作公司的成本,而制作公司在目前中国的市场赚的是版权的售价。像某古装电视剧,版权卖给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及两家电视台,单集的版权收入就达到一千多万。而事实上,这样的爆款作品,每年也就一两部。

  “现在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是,例如我花一个亿来制作一部剧,其中请演员的费用是五千万,这部剧售价是一亿五千万;而我现在多花两千万,请一个七千万的演员,可能我的售价能提升到两个亿。但两个演员之间能差多少?这个很难评判。因为一部剧好不好,本质上不是由演员决定的。但是现在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会特别强调诸如演员等的早期投入。因为演员等因素在早期是可视化、可量化的,而故事的好坏在初期是不确定的,或者相对确定。而资本进来,把初期投资提升了,但故事本身的好坏却不一定。

  爆款都是机缘巧合

  据郑治介绍,市场估值增长比较快的两类公司,第一类是持有大IP的公司;第二类是有演员资源的经纪类公司,这类公司是轻资产,所有利润都来自于明星的片酬、代言。

  “IP是有价值的,但是目前其价值的本质并没有得到准确的估计。并不是所有阅读量高的IP都可以被改编成影视剧。因为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载体。从小说转换成剧本,再从剧本转换成影像并不容易,因为它们之间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和逻辑。从IP转化成影视剧中间要经历特别多的技术性环节。这个转化的环节很多投资方,影视公司老板、金融资本是搞不清楚的。这些工作都是由职业编剧、职业制片人和导演来做。这个转化环节的标准无法量化,投资人是看不懂剧本好不好。因为很多特别好的电影剧本直接看起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可读性好的剧本拍出来不一定真的好。好IP最终没有成为一部好剧,问题就出在这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大IP都在改剧本,但是真正成功的很少。”

  此外,郑治还指出,明星的价格不是由观众来买单,而是由广告商来买单,因此基本没有标准可言。不是一个理性的、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市场。所以经纪公司的估值非常高,尤其经纪业务比较好的公司,业绩都非常漂亮。

  “爆款不可复制,所有的爆款都是机缘巧合。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一个好故事,有一个扎扎实实做东西的团队。这个行业真正能盈利的恰恰是爆款作品。”郑治说,“影视行业是一个公众行业,会聚焦人们的目光和大量资本,会把最光鲜的部分放大。人们往往看到盈利而看不到风险,这是对风险的一种回避,和对利益的一种追逐。”

  郑治同时也提到,很多上市公司的影视板块业绩很不乐观,而且往往一个项目周期会非常长。电视台的回款速度非常差,账期一般比较长。而且除了前几大电视台的开价比较可观,电视剧在很多电视台卖不上价,因此就不忍心卖。种种因素导致了,一些老牌的影视类上市公司过得都不太好。

  金融不是想做就能做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 张杨 孙宪超

  东北某都市报的财经记者黄丽(化名)十分清楚地记得,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在2013年6月上线余额宝类存款业务。“作为较早的一批余额宝客户,隔几天就查看一下余额宝的收益情况,一度是我最为热衷的事情。”黄丽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余额宝上线时恰好是市场资金面紧张的时候,所以刚刚上线半个月,7日年化收益率就达到6%,其收益率更于2014年1月2日达到6.763%高点。不到半年时间,与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内首只千亿级别的基金。

  余额宝的成功推出对其他互联网企业形成了示范效应,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金融大发展的一年,在日后也被称之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当时各种各样的网上金融平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用异常火爆来形容毫不夸张。”黄丽回忆说。

  众人拾柴

  还是火中取栗?

  在互联网金融异常火爆的那段时间里,上市公司也开始蠢蠢欲动。从2013年开始,近百家主营业务与金融八竿子打不着的A股上市公司开始纷纷宣布自设、控股或参股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时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A股市场中最为炙手可热的概念板块。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网贷运营平台达2595家,一年增长了上千家;与此同时全年问题平台达896家,是上年3.26倍。“因为不时传出有互联网金融平台跑路的消息,实际上在2015年下半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就已经不再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投资,而是重归传统的银行渠道。”黄丽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6年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从2014年至2015年的高速扩张发展期,转入规范化成熟期,行业规模增长趋平稳。

  二级市场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冷暖也有所反应。在互联网金融概念最为火爆的时候,只要是上市公司宣布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就会无一例外地受到市场的追捧。反映互联网金融概念整体表现的互联金融指数从2014年8月初的2700点一路飙升,至2015年6月11日创下13538.09点的历史高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指数累计涨幅逾4倍。不过自那之后,互联金融指数就一路下跌,目前已经回落到5200点附近,累计跌幅超过六成。

  互金概念股褪去光环

  互联网金融概念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上演了一幕令人叹为观止的过山车行情,在繁华落尽时为市场留下了一地鸡毛,更让那些跟风炒作、在高位买入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上市公司是否成功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经历了2015年的‘监管元年’之后,其中一些上市公司身上的‘互联网金融’光环已经褪掉。”国内某金融机构的CFP理财师李泽文说。

  诚如李泽文所言,2016年年初,国内频繁出现P2P网贷平台兑付危机,引发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导致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任度持续降低、行业景气度显著下滑,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环境的日益趋紧、竞争加剧,很多跨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公司,未来业绩及经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例如,誉衡药业在2015年下半年先后完成了誉衡金服及旗下誉金所、誉衡基石、誉衡保理的设立,但是却于一年之后将誉衡金服100%股权转让给聚有财。据悉,这主要是因为誉衡药业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誉衡金服的发展。

  2015年10月,梦洁股份携手财中壹邦成立合资公司“梦金所(上海)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金所”),梦洁股份占股33.33%。仅仅9个月之后,梦洁股份即宣布以零元的价格将还未开展经营活动的梦金所23.3%股权转让给仟邦资都。

  一些上市公司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后虽然没有退出,但是实际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拓日新能曾于2015年8月11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旗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天加利”上线运营。记者近期登陆天加利金融平台后发现,该平台的注册总数为425人,投资总额只有283.26万元,待收金额为22.5万元。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最近几年上市公司流行跨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工业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制造业上市公司主业不振或是丧失了主业。由于对原有主业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因此才会纷纷谋求跨界发展。所以这几年经常会看到原本主业是做机床的上市公司去跨界做了游戏,钢铁类的公司跨界搞互联网金融。但是实际上,不论是手游、影视还是互联网金融都是有门槛限制的,上市公司从一个原有的主业跨界到一个陌生的行业并非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很多上市公司在跨界时是以丧失原有主业为前提的,其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定向增发,用别人的钱去收购别人的资产,实际上就是一种以钱套钱的游戏。”董登新说,这些公司已经陷入一种玩资本、玩股权的怪圈,这样的跨界行为不仅会让企业自身的发展陷入危险的境地,还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好在最近几年对于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的监管已经是越来越严,否则这种跨界并购只会愈演愈烈。

  在董登新看来,如果上市公司是通过上下游的垂直并购来延伸产业链,或是通过横向的整合并购来实现行业的整合从而化解过剩产能,通常都有望获得监管部门的支持。而那些没有固定主业,一味跨界并购、自设或是参股相关热门概念行业的上市公司,则注定会成为被监管的重点。

  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也表示,很多上市公司的跨界都是通过并购形式完成的,上市公司是否会成为跨界并购的赢家却并不确定。如果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的资产质量一般甚至是较差的资产,那么这些资产最终必定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包袱。虽然跨界并购往往会与业绩承诺相伴随,但是在业绩承诺过后,劣质资产终究会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累赘。

  “上市公司屡屡出现跨界并购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作为收购方的上市公司资金来得较为容易,而且缺少责任担当。”皮海洲说,上市公司在IPO时融得了大量的超募资金,通过定向增发也有可能募集到大笔资金。正所谓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因为上市公司在跨界并购时是使用的募集资金,所以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敢于烧钱,甚至将募集资金向被收购一方进行利益输送。这样的跨界收购其实质就是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炒作的题材,既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上市公司发展的不负责任。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