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润都学堂|​幽门螺旋杆菌:是走还是留?且听医生怎么说

[2018-09-29 14:28:54] 来源:第一财讯网 编辑:财小二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来自润都学院  幽门螺旋杆菌:是走还是留?且听医生怎么说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我们通常体检所采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式有两种,即碳14和碳13。如果结

  -来自润都学院

图片1.jpg

  幽门螺旋杆菌:是走还是留?且听医生怎么说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我们通常体检所采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式有两种,即碳14和碳13。如果结果显示阳性,那就说明你被它感染了。这两种检测手段结果还是很准确的。

碳14呼气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口服碳14尿素胶囊,进入胃部后,如果胃部存在HP(幽门螺杆菌),则此菌就会分解尿素酶水解尿素,尿素被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碳随血液进入肺部并以气体排出,然后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被标记的碳14,如果有的话,代表存在HP,没有则代表不存在感染。

  碳13则与碳14原理上大同小异,只是碳13放射性更小,更为安全,能够适宜于儿童和孕妇。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几个特性

  第一,它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它的唯一自然宿主,它在人体的寄居部位是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第二,它是唯一可以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胃酸浓度越大,它繁殖得越快。它“擅长”分泌很多黏附因子,使自己紧紧黏附于胃的上皮表面,避免被胃排空。

  第三,它两侧有鞭毛,有超强的运动能力,能进行快速螺旋状移动,通过胃黏膜层,然后进行“口—口”的传播和“胃—口”的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重要的传播方式。脱落的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管返流可以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三、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元凶!

  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微生物的侵袭;而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人们把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屋子漏雨了,当然下面的胃黏膜必定遭殃。

  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经数周或数月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所以,目前已经可以肯定地说: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

  在慢性胃炎患者人群中筛查,有90%-95%的人都是HP菌阳性,远远高于其它人群;同时如果对HP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这些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

  幽门螺杆菌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超过80%的胃溃疡和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

  这里的消化性溃疡说的就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目前根治HP菌就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四、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

  答案是:两者有关联,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HP菌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的比例更高。中国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但是,HP菌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胃部症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患胃癌。

  目前来说,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准方法仍然是胃镜,而不是体检的HP菌检测报告。HP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HP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体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对于胃癌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HP菌检测的意义在于提示,提示HP菌阳性的人罹患胃病的风险会增高。但是无需恐慌,平时对你的胃多关照一些,别总是刺激它就好,并不需要采取啥特别行动。

  HP菌阳性的人如果合并有明显的胃部不适症状,或者有胃病、胃癌家族史,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胃镜的进一步检查。也无需恐慌,因为这也不意味着就是胃癌了,只是尽早做一下筛查,避免漏诊而已。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HP菌检测阴性,并不一定就不得胃癌。

  五、是不是只要阳性就要对它赶尽杀绝?

  既然HP菌是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与胃癌有着“暧昧”的关联性,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对其实施“赶尽杀绝”的策略才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HP菌并不一定致病,有研究表明:“对于一部分HP菌阳性者而言,HP菌的感染是一种‘因为消化道菌群失调,缺少了抑制HP菌的其他微生物’的结果。HP菌可能仅仅是一个起指示作用的微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其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还可能存在保护作用。HP菌在人类身体内的寄居史由来已久,除非用抗生素根除,否则HP菌通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滥用抗生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其后果和代价将是巨大的。我国至少有几亿人群是HP菌阳性,若都通过抗生素来根治,那引起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将是非常严峻的。

  所以说呢,现在的共识是,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根除身体里检测到的HP菌。

  六、到底哪些人需要根除?

  对于大部分查出HP菌阳性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中年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或在有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胃镜检查。

  真正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除了有胃癌家族史人群,还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或是在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以及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

  另外,胃食管返流病、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也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同时,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七、怎样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在杀灭幽门螺杆菌的热潮中,存在许多误区,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说:对不必要治疗的患者过度治疗,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对应该治疗的患者用药不规范,导致治疗失败。更糟糕的是,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的困难。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自 2012 年以后,已经废弃了既往的三联用药、疗程 7 天的方案,改为四联用药,疗程延长至10~14 天。四联用药是指联合使用四种药物,其中一种为抑酸药物,一种铋剂,以及二种抗菌药。

  所使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至少应包含阿莫西林、四环素及呋喃唑酮这三种耐药率低的药物之一。

  推荐的组合为: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其中PPI+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具有清除率高、副作用少、费用低的优点。

  八、儿童感染了怎么办?

  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及药物代谢的特点,对儿童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检测指征及治疗适应征。

  通俗地说,就是对儿童是否需要检测幽门螺杆菌,以及是否需要治疗,都有更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用药也有不同于成人之处。

  再者,虽然儿童的感染率比较高,但大约有10%会自动清除,这依赖于他们日益成长壮大的免疫系统。所以没有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不具备根除指征的,一般不建议根除治疗。

  总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首先要确定是否必须进行杀灭治疗;

  其次,如确需进行治疗的,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首次治疗,务求最大可能地实现首次治疗成功;

  最后,对于儿童、老人及特殊情况、既往治疗失败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九、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问题

  (一)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选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1:目前清除幽门螺杆菌一律要求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药物,具体包括:一种 PPI +铋剂(枸椽酸铋)+二种抗菌素。缺少任何一种药物的给药方案均是错误的!

  要点2: 二种抗菌素的选择有讲究,必须在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三种药物中至少选择一种。

  要点3:由于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强,二种抗菌药不可在这几种药物中选择。

  要点4:不可在其它未经验证的抗菌药物中选药,诸如各种头孢霉素等。

  (二)在服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1:采用每天 2 次服药法,一般在早餐及晚餐时分别服用。

  要点 2:抑酸药及铋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两种抗菌药则在餐后即服。

  要点 3:疗程为 10~14 天,少于 10 天则有可能未完全清除细菌,但多于 14 天也无必要,徒增费用及副作用。

  要点 4: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大便色黑、小便色深黄是正常现象,勿心慌。

  要点 5:告知患者尽可能不间断地服药完成一个疗程,不要轻易中断治疗。否则杀菌不完全而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今后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三)服药后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1:疗程结束后要检查治疗效果,需在服药结束后间隔一个月以上时间,推荐进行碳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检查。

  要点 2:如果治疗失败,需要再次治疗者,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数月,以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复治的选药更困难,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十、小结

  看了以上这些,不知道您对幽门螺杆菌是不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不

  管怎样,通过我们这期节目的科普,您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第一,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有关联,但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二,对于某些疾病来说,幽门螺旋杆菌的确是致病源,但它并非一定就会引发疾病;

  第三,当我们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后,对于有些人来说,需要根除;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并不需要根除的。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当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您大可不必慌张,是赶它走,还是让它留,听医生的,准没错!

  来源:“医脉通”公众号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