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图森未来两大核心创始人之间的诉讼仍在不断升级。图森未来起诉该公司前联合创始人侯晓迪最新创立的重卡L4级自动驾驶项目BOT AUTO侵犯其商业机密一案北京时间上周末传出了最新消息:图森提出的临时禁令遭到美国德州法院驳回,代表主审法官暂且认为此案中图森的侵权事实不成立。
图森临时禁令被最终驳回,BOT赢得关键裁决
本起案件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图森未来曾以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的身份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其二级市场市值一度达到百亿美元级别,在当时业界享有极高声誉。不过遗憾的是,成功上市之后的图森未来很快便因为商业化未达预期而主动申请退市,随后该公司更是被曝出侯晓迪与陈默两位最关键的核心创始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二人在坊间掀起了一场长达数月的“口水战”。据悉,本科和博士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侯晓迪是图森未来的技术灵魂,而陈默则是图森未来的融资及管理合伙人,侯、陈二人于2015年一起合作创立了图森未来并同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侯、陈二人的矛盾起源目前坊间众说纷纭,陈默一方指责侯晓迪接任图森未来董事长兼CEO期间不切实际地烧钱扩充研发力量,将公司陷入现金流即将枯竭的危险境地,而侯晓迪则称吕程才是不切实际烧钱刷收入的人,他自己是为了给公司“踩刹车”才接任CEO。同时,通过近期的一系列诉讼,侯指控陈默借图森未来战略转型进行利益输送并企图掏空图森未来。有媒体指出可能源于二者在图森未来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决策方面的重大分歧:作为图森未来CTO,侯晓迪对陈默在首次担任图森未来董事长期间为追求公司短期股价和市值表现而采取“过度烧钱刷运营数据”的做法表示不满,侯希望将那些“浪费在刷运营数据上的钱”更多投入到由自己负责的研发环节以便更好地打磨技术和产品——这可能是导致二者矛盾爆发并最终分道扬镳的重要导火索。
这场图森未来两大核心创始人分道扬镳的结果是:陈默巩固了对图森未来的管理权并主导公司逐步偏离了原来的自动驾驶路线进军游戏动漫领域,而侯晓迪则被迫离开图森未来并开始了自己全新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项目BOT AUTO再创业并取得了数千万美元的早期投资——这一结果引发陈默控制的图森未来的强烈反弹,其认为侯晓迪的BOT AUTO项目之所以在短期内进展迅速,是因为侵犯了图森未来的技术IP及商业机密,并以此为由向后者发起了侵权诉讼,图森未来在诉讼中要求法院对BOT AUTO及有关人员发出临时禁令,以禁令BOT AUTO转让或散播图森未来的相关商业秘密和专利技术。
从上周末的最新法院判决来看,图森的禁令申请已经被法院驳回。
分析人士认为,图森未来在十月份首次申请TRO(临时禁令),法院在没有任何倾向性的前提下,同意双方达成共识,并允许Bot在不影响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不用任何有可能触及图森的商业机密(如果有的话)。同时,法院要求图森提出证据并向法院解释到底有什么商业机密需要保护。在过去一个多月里经过庭前一系列的控辩和举证审阅之后,法院驳回了图森的要求,意味着主审法官在充分听取双方控辩意见后,倾向于初步认定图森未来指控BOT AOTO侵权缺乏事实依据——这是有利于BOT AUTO的一次关键性裁决,很可能就此奠定了后续该起诉讼的审理基调。
利益输送旧疑未解又添新乱,图森是否进行不正当恶意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图森未来诉BOT AUTO技术及商业机密侵权一案,侯晓迪一方始终持否认态度。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中,侯晓迪解释,虽然BOT AUTO与此前的图森未来都致力于重卡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但二者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尤其是核心算法存在本质不同,暗示BOT AUTO并未侵犯图森未来的技术产权。同时,根据案子中看到的信息表现,陈默很有可能是在借图森未来对BOT AUTO发起恶意诉讼,企图对BOT AUTO的正常发展构成障碍。为陈默自己扫清障碍。
公开资料显示,在陈默宣布图森未来启动全面战略转型,将未来技术及主业方向重新锁定在游戏及动漫方向后,侯晓迪便通过发布数封面向全体股东及图森未来董事会公开信的方式表示了强烈反对。侯晓迪认为,图森未来并不具备向动漫、游戏领域转型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同时其转型过程中存在十分可疑的关联交易,图森未来在动漫、游戏领域的新业务合作伙伴疑似与公司董事长陈默及相关方关系密切,图森未来面临被管理层掏空的风险。尤其是,图森未来近期计划将公司剩余资金用于扩大对游戏动漫领域的投资,这进一步加剧了侯晓迪对陈默等管理层的不信任,其随后发出的“清算图森未来”的要求可能也与此直接相关。
据悉,除了上述清算公开信外,侯昨迪以第一大股东身份发起了对图森未来的诉讼。侯晓迪在加州地区法院的诉状中,指出了陈默的一系列私人公司有可能已经产生了和图森的关联交易。指出这些公司不仅业务和图森即将进入的动漫游戏高度雷同,甚至在其中一些公司的年报中,赫然列出图森员工作为联系人,图森办公室作为办公注册地址,这些公司包括:北京水墨侠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侠道(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熊熊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